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沈伟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《大武汉》杂志一斛珠·沈伟专栏】和书上不一样

2014-02-10 14:41:36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沈伟
A-A+

  这个话题和收藏有关。

  常听到某某人说最近收到了一件东西,和某本某本“书上的一样”,意思是说:得到了一件和某某书上的典型器物堪可比美的藏品。但经验中,凡说这话的,往往是一路刚开始花钱买东西的新人,但也有一路,倒是玩了很长时间、也花了不少钱、但却沉醉在自我成就想象中的“老手”。

  按图索骥,是古玩收藏的一大忌讳,造假者也往往盯准玩家的这个软肋,弄出一些“和书上一样”的东西设局,让玩家得意地认为自己的缘分天赐,遇到了一件不容错过的绝品,且有书比对,大可与人炫耀。真所谓“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”了。

  这说的是书上本来没错,但世间的一叶障目者太多。还有一种情况,是书上原就有错,却一时让人领会不出来。

  就说2005年的第四辑《经典》刊出过“小孤山馆藏器选刊”,非常不错的一组文房收藏案例,至今亦常常翻出来养养眼。藏主曾小俊,也是一个很有眼光的玩家,配合这批藏品写有详细的文字,历数其中器物的由来。其中说到“笔架山”一项,赫然刊有精彩一图,从图片上看,其峰峦圆润,形肖自然,取材精良,诚为一件上品,让人垂涎。图注文字,为“宋代石质二十峰笔架山,5×26×3cm”。

宋石雕笔架山

文中漫谈了历代笔架山沿革,例举有1981年浙江诸暨的南宋董康嗣墓中出土的一件“石雕二十峰笔架山,高五厘米,长26厘米,底宽3厘米”,现藏诸暨博物馆,应当是与那图片相对应的。

  当时初看时并无疑问,只是觉得那个笔架的山形峰峦怎么也数不出有二十个,总不至于把那些凸凹起伏的脉络也算作是“峰”吧。百思不得其解,许是图注的错误吧,此后也不再多想了。

  前几日,藏家朋友“木匠”突然深夜来电话,情绪很高,说是要探讨一下《经典》登过的那件石质笔架,曾小俊的,问我记得不?我说印象一直很深的。他说:那不是一个石头的,是木头的!

  近来翻阅文房方面的资料,那本书还真就在案头,拿过来摊开,摘了眼镜的老花不浅的眼睛细细一看,果然,图片高光处显示的细小纹理,真是紫檀的牛毛状“棕眼”。

  他又说,台北故宫的《文艺绍兴:南宋艺术与文化》的“器物卷”一书里的图片,才是《经典》文章里说的那个笔架山呢。

  书架上也适有《文艺绍兴》一书,前几年台北南宋文物特展的图录,翻到219页,是董康嗣墓中出土的山形笔架。黑色的石材,雕成简约状的山峦,连峰起伏,错落排列,只不过,不是曾小俊文中所称的二十峰,而是三十二峰。显然,他只数了正面能看到的,而遗漏了背面的。

  总之,《经典》中那幅赫然精彩的一图,应该是曾小俊自藏的“清代紫檀笔山”。

 清紫檀笔山

  终于解开了一个疙瘩。

  山形笔架,又称笔架山、笔山、笔搁、笔格,是书写时搁置毛笔的辅助文具,从实用性的角度,一般多作成数个山峰一字排列的形状。但是,文房的设计,不会仅仅只是出于实用的考虑,山形的笔架,其实保留了秦汉以来方术之学中的海外仙山的余韵。可以想象,案头笔山横陈,那云烟出没的意象,有助文思,能启画兴,即古人所谓“长对坐而衔烟,永临窗而储笔”(《笔格赋》),一个小小的文具,竟能伴那些文士们一番幽邈的玄想了。

  然而做个事后诸葛再来想,之前的那些问题并不艰深。除了峰头的数量外,首先,那图片上就不是石质的感觉;其次,直觉的高长比例也明显不对,一件是3︰1的,一件是5︰1的;另外,既然文章中明说了是出土文物,原就不是私人的藏品,也就不可能在藏品专辑中给出一幅图片来。之所以没去细想,原因恐怕是:太相信曾小俊的口碑了,也太相信《经典》了。

  书上显然是个错,但肯定也不是故意的,文字排印的疏忽而已。但是,多少人与我等一样,或者永远也解不开这个结,或者根本就没存在过这个结。

  古物的赏鉴,需要日常功课的积累,甚至可以说,功课做到哪一层,眼光才能看到哪一层,

  至于那些捧着赝品念叨着“和书上的一样”,则是另外的一种“相信”了,大率不过是蒙昧自欺而已。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沈伟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