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沈伟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《大武汉》杂志一斛珠·沈伟专栏】什么样的人在写书法

2015-05-15 09:28:25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沈伟
A-A+

  什么样的人在写书法?

  说这话,并非因为我不知晓状况,相反,身边学院书法科班的学生、教师、以及社会上职业从事书法的熟人多了去,我只是曾有好奇:在今天,除了“书法家”们,谁还在写毛笔字?

  还真有一些不经意的答案。

  朋友小黄在徐东古玩城有一个门店,从那里开市起一直经营到现在,期间做过仿古家具,倒腾过私家园艺用的石缸、石雕、花木什么的,对字画也有接触。大概四年前,他开始做端砚了,实用的、观赏的,都有。有一次,他乐滋滋地说最近端砚生意很好做,一个多月就卖了十几方砚。这话引起我的兴趣,因为武汉的职业书画家们,罕见有掏钱买砚磨墨的,于是问是哪些人在买?回答倒很明确:都不是你们圈内的,大概四十岁上下,估计都是白领,说是买回去磨墨写字用的。

  原来竟如此。

  今年四月中旬,应武汉荣宝斋之约,就在他们的画廊展厅里开办了一个为期十个月、人数限于12人之内的书法研修班。

  学员里面,没有一个以书法为职业的,大家各有其事业职业,只是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,愿意在书法里用心走一段时间。而每当班上有学员拿出自备的砚台,安安静静地磨墨时,我便会想起小黄那家店。

  有媒体朋友听说了开班的事,凭了对我的印象,说我这去处很像“暄桐教室”——前些年在网上一度热议的北京一家传统艺术学习空间。我说我不是的。因为在人家那里,那是一个独立的审美研修空间:“写字画画,快乐学习”,有花道,有茶席,听着音乐,写写画画,从生活角度上讲,有趣,真实,也接地气。而我这里,不过是在一家艺术机构的半公开讲习,做一点艺术欣赏和实践的普及工作而已。

  不过开班之后,也印证了之前一直在关注的一个有趣的现象,或者也不妨说是一个“问题”:

  工作职业之余研修书法的人群,对于书法,首先会保有一种敬畏之心,反映在临习和习作中,尽管多有生涩之感,但基本上都会呈现出一种书法艺术中天然的静气。

  而在职业书法人群里,大多数的“作品”,都已看不到敬畏之心的存在。或许,经过由生到熟的过程,“书法家”们开始不知不觉地自以为是,“油气”渐生、满纸烟云的同时,也显出浮躁的欲望。

  原因也许很简单:前者是求生活闲雅之美,自娱自乐;后者是为职业稻粱之谋,故作姿态。

  然而传统的雅艺术,基本上都是出自“业余”人群发自本心的玩与赏,北宋书法“四大家”——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——莫不如此,他们都是在为宦之余,著文之余,以书法发散工夫与才情,达到巅峰境界。

  那时,但凡断文识字的,人人都在拿毛笔写字,但并非人人都是“书法家”,这与江湖名气无关,也与权力地位无关,只看那字写得够不够格。比如大约苏轼的年代,欧阳修学问与辈分更高,字其实也写得很雅洁,但大家没把他看成是“书家”;宋徽宗赵佶的字独有其韵,技法精炼,大家当面不说,背地里还是把他看成是一“家”的;到了南宋,高宗的书法,在当时的各“家”里面,是公认为第一的。

  何谓“书法”,看来的确值得思考。

  前些日子,网络上传出陈传席的一篇文字,题为《我们这一代书法家(吴冠中的字只能成为笑柄)》,快人快语,批评了目前书法界的方方面面。其中提到五十年代郑振铎等人反对成立“书法家协会”的事,因为书法应该是人人都会的修为,历史上原本就没有“专业”的书法家。至于提到吴冠中,是说他曾有一批所谓“书法”,实际上是混淆视听,属于外行所为。

  话虽然说得难听了一点,但陈传席所说,大致符合实际。

  “书法”二字,当有标准,看看历代“法帖”就很清楚,无需多辩。换一个角度来看,一个时代,尤其现在这个时代里,有哪些人在写书法是很重要的。即便是艺术家身份,漠视了书法的本原,反倒不如一个“业余”的写手,磨墨把笔,静对典范,度过美好时光。而真有才情写到一定的份上,自己不去标榜,也就是一个“书家”了。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沈伟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